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3年 第17期 > 第4版 热点关注
基层“治理不足”和“治理过度”并存
发布时间:2023年11月15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◇ 燕继荣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得到完善,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高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向基层放权赋能,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,促进群众、群团和社会组织参与,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风险,为社会安全和民生改善筑牢坚实基础。然而,现实中基层治理依然面临种种困境,基层治理中的权责失衡、形式主义、自治弱化、能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。

治理所需的“相互信任”不足。信任是治理的基础。公共管理实践表明,管理绩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和信任合作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政府与民间社会彼此存在较大的信任障碍,导致共识性合作难以深入或者索性难以达成。一方面,政府对社会自治缺乏足够信任,担心社会(包括已经存在的社会组织、社会团体、行业协会)能力不足,或者害怕社会成为自己的“对手”(而不是“帮手”),通常把政府(官方)的引领、指导、服务作用直接发挥到全程包办的地步。另一方面,民间社会对于政府政策和行为也缺乏足够信任,较少给以善意解读。特别是在规制秩序、限制开发、规范行为等方面,有时民间社会与政府之间难以形成共识,使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采取的治理方案或行动得不到广泛的社会支持、社会参与和配合,变成了政府单方面的行动。

“治理不足”和“治理过度”并存。人们通常所说的“和尚吃水”和“九龙治水”两种现象,表明“治理空白”与“治理过度”并存。在日常事务中,因为责任人不确定、责任不明确或者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,一些关系民生问题的基层事务常常被忽视,遇到麻烦和问题互相推诿,于是容易出现“治理空白”(无人负责、放任不管)的现象。另外,在出现重大事件或危机,或者当高层特别关注到某种问题的时候,又可能出现“治理过度”(多头管理、层层加码)的情况。

结构性传导阻滞难以打通。基层是社会信息的源头、政策实施的末端。保证基层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决策部门,决策信息又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和落实至基层部门和民众,是实现基层治理有效性的保障。然而,如果我们将治理结构划分为上层—中层—基层三个层面,并依据这样的结构去观察现实,通常会发现信息过滤、信息截留、信息扭曲的现象。科层制和属地化管理经常会导致结构性的传导阻滞:中央的惠民政策十分好,层层落实下去,传递到基层有时打了折扣;基层的问题和危机十分严重,但层层传递上去,基本面看起来还好。政策被有选择地执行,决策所需信息被有选择地传递;好消息被放大,坏消息被压缩。在网络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,信息传递本来不太可能被阻滞,但网络舆情陷阱的存在,使发布信息通常又被当作治理的对象,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的正常传递。

基层治理所需要的社会自治能力难以提升。如果社会能够自我规范、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,那就不需要政府太多操心。因此,推进社会自主、自助、自治发展,提升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自治能力,本身就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。然而,现实中,由于社会自治能力相对薄弱,基层治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党政部门,结果是:社会总是处于被动地位,主动扮演被治理的角色;社会成员形成了对党政机构的依赖,几乎任何需求都首先找党政部门,而不是寻求社会自组织的帮助。经验研究显示,制度约束和资源限制是制约社会自治能力的主要因素。其中基层社会公共资源相对不足,特别是农村社区公共经济和公共财政的不发展,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力量的发展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,基层工作待遇得不到改善,本地人才留不住,外地人才难引进。

总之,这些年尽管党政部门不断强调要实现资源、管理、服务“下沉”和“前移”,一切向基层倾斜,但基层治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,难以马上得到破解,还需要持久的改革和创新努力。

  (《北京日报》 2023年10月16日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